华为放大招!

打不过就加入

国内电动车行业,从未像现在这么热闹。

只因为两个字:华为

这两天,华为汽车BU新合资公司的消息出来了,据说估值高达2500亿,有份参与的长安汽车股价大涨超过2成。

市场高呼,这是中国智能化汽车发展的里程碑。

不过,事情总有两面,有人欢喜有人愁。

华为是光芒四射,昔日的汽车大佬却黯然神伤,车茅股价更是跌破200元,回到了2年前水平。

而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,也再次来到了一个新的内卷高度。

风起云涌的大时代,没有任何一家车企敢说高枕无忧,不管你是龙头还是蛇尾,也不管你在不在车上。只要跟不上时代潮流,随时会被扔下车。

新一轮的行业洗牌,已经无可避免,问题只剩下,谁能够活下去,并且还能活得很好?


01 卷智能


在新能源汽车刚开始火的时候,业界就已经接受一个观点:

上半场是电动化,下半场是智能化。

在过去的3年,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里,新能源汽车都在电动化轨道上发展,那个时代的主角是电池,所以宁德时代市值可以涨到1万亿,上游锂矿价格可以涨到60万/吨,看到有锂走遍天下的豪言。

不过,这个上半场已经结束。

当初疯涨的电池概念股都回撤很大,腰斩,甚至更低。

而下半场的智能化已经打响,智能化的投资机遇也随之而来。

理由很简单,首先是国家支持政策持续加码,不断开放的城市道路测试;

其次,技术方面也不断有进展,海外的特斯拉FSD发布了V12版本,把beta(测试)字眼都去掉了,距离全面商业化已经越来越近。

从自动驾驶渗透率来看,L0下降明显,从2021年1月的76.1%下降至2023年4月的51.9%,2022年L0级别车型销量为1179.0万辆,同比减少17.6%,2023年1-4月L0级别车型销量为301.5万辆,同比减少17.5%,渗透率为56.2%,同比下降7.5pct。

智能驾驶功能装配分级别来看,2023年1-4月L1方案车型销量为73.4万辆,同比提升10.8%,渗透率为13.7%,同比提升2.1pct。L2方案车型销量为161.2万辆,同比增长13.7%,渗透率为30.1%,同比提升5.3pct。L3方案车型销量29.7万辆,渗透率为5.5%

华为之所以这么热闹,主要原因还是华为在汽车智能化方面实力强大。且不说华为在IT领域的实力强大是众人皆知,即使不太懂IT,看过华为智能驾驶视频的人,也会啧啧称奇。

更重要的是,华为的理念是不造车,而帮助车企造好车。反过来,很多车企在汹涌的智能化浪潮前,突然发现自己真的没啥东西,也完全不会,除了榜上华为大腿,没有别的选择。因为他们很明白,打不过就直接加入,失去灵魂是小事,身体和灵魂都失去才是大事。

甚至可以说,华为的智能化,能够代表汽车行业的智能化,资本市场也接受了这一点。

华为鸿蒙智行模式依托强大的产品定义、整车设计及渠道优势持续赋能车企,带动汽车板块估值重塑。


02 卷价格


如果说智能化代表未来,那眼下车企最迫切的难题,还是卖车。

现在的车市到底是个什么状况?

一个字:

厂家之间的厮杀,已经不能简单用近身肉搏来说了,简直就是直接杀到对方家里,一顿扫射。

不只是普通的电动车,就拿电动轿跑来说,目前的车款已经超过20款,国外的特斯拉Model 3,国内的比亚迪海豹、长安深蓝SL03、哪吒S、零跑C01、广汽昊铂GT......太多了都数不完,小米新车也快上市了。

很明显,只有在竞争中顺利存活,才可能走得更远。

这就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,现在电动车的竞争到底是什么?

关键点很简单,就是价格。配置相近的车,你的价格便宜,你就好卖。

想要更多的品牌溢价,起码国内还难以做到。

这背后绝不是赔本赚吆喝,而是实实在在地把成本降下来之后,再去降价。这点特斯拉就想得很明白,年初就在国内车企都YY着要涨价的时候,特斯拉第一个来了大降价。

回过头去看,这招其实非常高明。

因为经济环境确实不如前两年,汽车又不是必须消费,反而是经济不好的时候,优先要放弃的消费。既然如此,降价就不是车企做不做的事,而是必须要做的,某种程度上甚至是关乎生死的事情。

更重要的是,特斯拉通过各种生产创新,本身已经把成本降下来了,所以降价只是少赚点,完全无需面对生死。

很多人都在纠结特斯拉的毛利率下跌,纠结降价并没有推动销量上涨多少。但如果从当下以及长远上看,降价其实就是应对当下需求疲软、赢下未来的必选之路。

小鹏G6发布之所以引起轰动,并不是车子有多牛,而是价格太低了,一款和Model Y对标的车子,最低价去到20万,还是挺香的。

“冰箱彩电大沙发”为什么看到新M7后瑟瑟发抖,连续几天开战略会议?

因为新M7可以卖到25万,而它的车,哪一款不是30万以上的?

冰箱、彩电、大沙发,谁都能做,关键人家还比你价格低。更重要的是,人家有华为品牌的背书,软件能力国内第一,这就完全足够了。

降价这个逻辑,特斯拉早就想明白了,小鹏现在也想明白了,华为也很清楚,就剩下另外两家,还以为可以用一些表面文章,卖高价割韭菜。

汽车能不能行,只看一个,价格,前提是车子要好,不好就无所谓价格便宜还是贵了。

往底层逻辑上说,就是车企对于产业链的掌控程度,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,对生产效率以及公司经营管理的优化能力。

只有这些,才能让车企放心地去降价,否则,赔本赚吆喝的事,只会让自己死得更快。


03 机会在哪?


虽然内卷比较严重,但可以肯定的是,新能源汽车依然是未来最有增长前景的行业之一。

首先,中国当前的乘用车普及率类似于韩国的1995年和日本的1971年,参照日韩发展经验,随着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化率的提升,汽车保有量仍有较大上升空间。

其次,新能源汽车的国产品牌竞争力大幅提升,甚至已经超越不少海外老牌的汽车公司。

消费升级推动中高端车型销量增长,2017年以来,我国中高端品牌车型销量显著增加,20万以上车型销售占比从不足15%提升至超过30%。随着国产车型竞争力的提升,优质车企已开始突破更高的价格天花板,部分自主品牌价格区间向20万以上突破。

以新能源代表车型来看,自主品牌比亚迪汉、极氪001以30万左右定价可以达到百万级别保时捷的同样动力表现,在与同价位的ID系列对比全面胜出。

毫无疑问,在新能源汽车这个赛道,国产品牌已经长大成人,这也是未来确定性的投资机会。

当然,这个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,很可能需要经历一场剧烈的洗牌,去粗取精,最后留下的才是精华。

那投资机会到底在哪呢?

其实抓住两条主线就可以了。

一个是成本和规模主线,谁的车子有成本和规模优势,谁就能够走得远,这个主要是传统车企的范畴,涉及生产制造、供应链、原材料等等;

另一个,就是智能化了,这个无疑是更广阔的增长和盈利空间。

其实,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,成本和规模主线,像比亚迪这类公司是不错的选择,虽然最近股价跌得有点多,但成本和规模优势还是很明显,一时半会也不会有公司跟得上,而且下跌主要还是估值在往制造业上回归,并非价值毁灭,估值回撤到位,自然有资金会去抄底。

而智能化方面,其实就是华为,新成立的公司就是最好的智能化投资机会。

对于既没有成本和规模优势,又没有智能化能力的车企,榜上华为大腿也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。

想当初,华为在推进智能化战略的时候,曾经遭受了巨大的抵制,上汽公开说不愿意失去灵魂,不采用华为方案,官宣合作的广汽最后也同样抵制华为。

不过,事实也证明,华为是对的。

对于投资者而言,新能源汽车可能会有一场又一场的洗牌,但只要坚守两条主线,最后都会有所收获。而承载这两条主线的,都是整车。

汽车ETF(159512)是目前市场唯一的一支聚焦整车的ETF,跟踪中证全指汽车指数,指数前三大成分股中,长安汽车、上汽集团、赛力斯的权重分别为20.59%,13.03%,11.56%。

从二级市场看,8月24日以来汽车ETF(159512)以来涨超20%,大幅跑赢市场。

从当前估值看,中证全指汽车指数动态市盈率为26.39倍,位于近3年来27%历史分位数。从历史表现看,2019年以来,中证全指汽车指数年化收益率为15%,优于中证800汽车指数。

随着智能化与自主品牌的崛起,行业的整体估值中枢得到抬升。如果看好汽车板块,不妨研究下汽车ETF(159512)。

格隆汇声明: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,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。特别提醒,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,本文内容仅供参考,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,交易风险自担。

相关阅读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