稳地产:“量变”如何引起“质变”?

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:赵伟宏观探索 作者:赵伟团队

提振需求意愿、能力等或是关键

11月,央、地稳地产政策再加码;频出的地产政策或如何由“量变”引起“质变”本文系统梳理,可供参考。

热点思考:稳地产:“量变”如何引起“质变”?

一、稳地产“金九银十”后,金融工作会议指引下稳地产再加码

继“金九银十”各地稳地产政策频出后,中央金融工作会议“防风险”指引下,稳地产政策优化再加码。地产链前端,百城土地成交情况延续低迷,11月土地流拍率平均近12%、成交土地溢价率继续下探至3%。截至11月底,22限价城市中18城已放松限价。“限地价”取消后,地价分化加深,部分优质地块成交价突破之前15%的溢价限制。

地产链中端,房企信用事件频发下,保交楼和房企融资政策加码。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“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...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”后,各部委会议中对房企融资、保交楼等支持加码。据媒体报道,11月下旬央行等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,提出“三个不低于”,进一步加大对非国有房企供需两端融资支持。

地产链后端,继广州之后、深圳大幅降低二套房首付比等以满足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;二线城市稳地产应出尽出下,重心转向落户政策优化。11月,地方地产政策继续加码,一线城市中,深圳调整普通住宅认定标准、统一降低二套房首付比例至40%等;二线城市中,除了解除限购、优化信贷政策外,多地降低落户门槛等以进一步提升地产需求。

二、近期会议中,“三大工程”被频频提及,或是稳地产的重要缓冲垫

下半年以来,高层会议中“三大工程”被频频提及,建设主体、土地要素、融资等政策支持等亦持续部署。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后,城中村改造、“平急两用”公共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成为后续多次提及的“三大工程”;相关部署也逐渐明确落地,多部门召开会议从明确建设主体、提供资金和土地支持等推动“三大工程”加快落地。

见微知著,“三大工程”并非独立分割,而是相互联系、同步规划建设。11月下旬,广州发布首个城中村改造征求意见稿,其关于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安排中提及,伴随着项目实施,确需新建或改建的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需同步建设及交付使用,其中或包含“平急两用”的基础设施;且城中村改造地块应按照一定比例配置保障性住房。

“三大工程”能否充当稳地产“缓冲垫”,资金支持或是关键。城中村改造资金或可分为财政资金,专项借款和贷款,社会资金及其他资金支持。在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延续回落状态下,中央财政专项补助、项目专项借款等或是“三大工程”重要资金来源。根据棚改项目经验,PSL支持、政策性开发性银行配合或可有效支撑项目资金。

三、稳地产要“量变”到“质变”,提振需求意愿、能力等或是关键

当前我国稳地产政策虽多,但主要集中于房企支持、购房限制放松、政府工程托底等,要想实现“质变”,提振地产销售或是根本。传统周期下,销售是影响房企拿地意愿的主要驱动因素。2016年以来,按揭贷、定金预收款在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中占比均在45%以上,2023年前10月占比51.3%。因此,销售景气度直接影响房企拿地和开工意愿。

然而,高库存会削弱销售对房企拿地意愿的影响。2014-2015年,高库存下,房企拿地意愿低迷;2015年下半年起,地产销售持续改善,至2017年下半年住宅库存降至25亿平米以下,成交土地面积增速才随之转正。2021年以来全国商品住宅库存持续去化,但由于销售低迷,商品住宅库销比反而上升,库存去化周期明显拉长。

当前销售低迷、居民购房意愿降低或并非主因政策限制,更多在于预期不稳、收入压制、信心不足等。2022年,地产净停工面积攀升至9亿平方米,占总施工面积比例达10.3%,对居民购房预期产生较大冲击。同时,2022年我国居民杠杆率达61.3%、处于较高水平;叠加疫情对居民就业和收入产生的“疤痕效应”尚未完全修复,居民购房意愿和能力或受压制。“保交楼”稳预期、降低购房成本、稳定就业、提升收入等类型政策或是后续稳地产核心驱动。

风险提示

经济复苏不及预期,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预期。

报告正文

热点思考:稳地产:“量变”如何引起“质变”?


一、稳地产“金九银十”后,金融工作会议指引下稳地产再加码


继“金九银十”各地稳地产政策频出后,中央金融工作会议“防风险”指引下,稳地产房政策优化再加码。地产链前端,百城土地成交情况延续低迷,11月土地流拍率平均近12%、成交土地溢价率继续下探至3%;地方土地出让收入继续下滑,10月同比-25%。随着9月底“限地价”政策取消,截至11月底,22限价城市中18城已放松限价,广州成为首个放松地价的一线城市。从各地土拍结果来看,“限地价”取消后,地价分化加深,部分优质地块成交价突破之前15%的溢价限制。

地产链中端,房企信用事件频发下,保交楼和房企融资政策加码。截至11月,境内房企债券违约余额同比增长30.4%、规模近4000亿元;中资地产美元债指数持续回落、10月仅44%,5年期BBB+中资房企美元债到期收益率10月中旬一度近6%。在此背景下,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“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...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”,11月各部委会议对房企融资、保交楼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大。据媒体报道,11月下旬央行等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,提出“三个不低于”,即银行自身房地产贷款增速不低于银行业平均房地产贷款增速、对非国有房企对公贷款增速不低于本行房地产增速、对非国有房企个人按揭增速不低于本行按揭增速,以进一步加大对非国有房企供需两端融资支持。 

说明:第一财经、财联社等媒体报道“三个不低于”相关新闻

地产链后端,继广州之后、深圳降低二套房首付比等以满足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;二线城市稳地产应出尽出下,重心转向落户政策优化。“金九银十”期间,地方地产优化政策应出尽出,涉及取消限购、优化限购、限贷、限价等方面;从销售数据来看,地产政策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为,二手房挂牌量和销售量的增长,及一线、二线核心等高能级城市地产需求边际改善。11月,地方地产政策继续加码,一线城市中,广州推出购房优惠活动、优化公积金贷款政策等,深圳调整普通住宅认定标准、统一降低二套房首付比例至40%等;二线城市中,除了解除限购、优化信贷政策外,多地降低落户门槛吸引人才落户进而提升地产需求等。


二、近期会议中,“三大工程”被频频提及,或是稳地产的重要缓冲垫


除了对地产链前、中、后过程的政策支持,下半年以来,高层会议中“三大工程”被频频提及,建设主体、土地要素、融资等政策支持等亦持续部署。自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“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‘平急两用’公共基础设施建设”后,7月政治局会议新增“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”,城中村改造、“平急两用”公共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成为后续会议多次提及的“三大工程”。后半年以来,“三大工程”相关部署逐渐明确落地,多部门召开会议从成立专班、明确建设主体、提供财政金融和土地要素支持等多方面推动“三大工程”加快落地。

见微知著,“三大工程”并非独立分割,广州公布的城中村改造意见征求稿显示,城中村改造项目中,相关配套公共基建、富余土地中的保障性住房也随之建设。11月下旬,广州发布首个城中村改造征求意见稿,对城中村改造项目涉及的资金、方式、流程、意愿和补偿等做出明确规定。其关于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安排中提及,伴随着城中村改造项目实施,确需新建或改建的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同步建设及交付使用,其中或包含“平急两用”的基础设施,且城中村改造地块中除安置房外应按照一定比例配置保障性住房等。由此可见,“三大工程”之间或相互联系、同步规划建设。

“三大工程”能否充当稳地产“缓冲垫”,资金支持或是关键。由广州城中村改造征求意见稿可知,城中村改造资金或可分为四大类,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的支持,财政货币政策协同的专项借款和贷款,企业债、基金等社会资金,以及其他复合规定的资金支持。在地方财政维持紧平衡,政府性基金收入延续回落状态下,中央财政专项补助、项目专项借款等或是“三大工程”重要资金来源。根据棚改项目经验,PSL支持、政策性开发性银行配合或可有效支撑项目资金。


三、稳地产要“量变”到“质变”,提振需求意愿、能力等或是关键


当前我国稳地产政策虽多,但主要集中于房企支持、购房限制放松、政府工程托底等,要想实现“质变”,提振地产销售或是根本。传统周期下,销售是影响房企拿地意愿的主要驱动因素。快周转模式下的房地产开发链条,表现为“筹措资金(含销售)-拿地-开工-预售-施工-竣工-销售”。其中销售是房地产开发的主要资金来源,2016年以来,按揭贷、定金预收款在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中占比均在45%以上,2023年前10月占比为51.3%。因此,销售景气度直接影响房企拿地和开工意愿。历史上看,商品房销售额与土地成交总价、地产新开工增速在多数时期趋于一致。

而,高库存会削弱销售对房企拿地意愿的影响。以2014-2015年为例,全国商品房住宅库存基本维持在28亿平米以上,为历史最高水平;高库存下,房企拿地意愿低迷,2015年2月成交土地面积同比下降42.4%。2015年下半年起,地产销售持续改善,至2017年下半年住宅库存降至25亿平米以下,成交土地面积增速才随之转正。现阶段,库存高企与销售低迷叠加,房企拿地意愿低迷持续的时间或长于预期。从存量规模上看,2021年以来全国商品住宅库存持续去化。但由于销售低迷,商品住宅库销比反而上升,库存去化周期明显拉长。(详见《房地产研究新范式》

当前居民购房意愿低迷或并非缘于政策限制,更多在于预期不稳、收入压制、信心不足等。2022年,受疫情与房企现金流恶化的因素影响,地产净停工面积攀升至9亿平方米,占总施工面积比例达10.3%,对居民购房预期产生较大冲击;在“保交楼”政策推动下,2023年5月,近35%的“保交楼”项目已经交付。除预期不稳外,居民债务和收入压制,或是影响地产需求的另一关键因素。2022年,我国居民杠杆率达61.3%,与同一人均GDP水平下的海外经济体居民杠杆率相比,处于较高水平;叠加疫情对居民就业和收入产生的“疤痕效应”尚未完全修复,居民购房意愿和能力或受压制。对应地,“保交楼”稳预期、降低购房成本、稳定就业、提升收入等类型政策或是后续稳地产核心驱动。

经过研究,国金证券发现:

(1)继“金九银十”各地稳地产政策频出后,中央金融工作会议“防风险”指引下,稳地产政策优化再加码。地产链前端,22限价城市中18城已放松限价。地产链中端,保交楼和房企融资政策加码。地产链后端,继广州之后、深圳大幅降低二套房首付比等以满足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;二线城市稳地产应出尽出下,重心转向落户政策优化。

(2)近期高层会议中“三大工程”被频频提及,建设主体、土地要素、融资等政策支持等亦持续部署。见微知著,“三大工程”并非独立分割,而是相互联系、同步规划建设。“三大工程”能否充当稳地产“缓冲垫”,资金支持或是关键。在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延续回落状态下,中央财政专项补助、项目专项借款等或是“三大工程”重要资金来源。

(3)当前稳地产政策虽多,但主要集中于房企支持、购房限制放松、政府工程托底等,要想实现“质变”,提振地产销售或是根本。传统周期下,销售是影响房企拿地意愿的主要驱动因素。2021年以来全国商品住宅库存持续去化,但由于销售低迷,商品住宅库销比反而上升。当前销售低迷或并非主因政策限制,更多在于居民预期不稳、收入压制、信心不足等;“保交楼”稳预期、降低购房成本、稳定就业等或是稳地产核心驱动。

风险提示

经济复苏不及预期,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预期。


注:本文来自国金证券2023年12月5日发布的《稳地产:“量变”如何引起“质变”? 》,分析师:赵伟S1130521120002;侯倩楠

格隆汇声明: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,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。特别提醒,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,本文内容仅供参考,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,交易风险自担。

相关阅读

评论